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写“材料”争“帽子”仍在困扰青年科研人员 基础研究减负还要过几道坎
首页> 科技频道> 头版 > 正文

写“材料”争“帽子”仍在困扰青年科研人员 基础研究减负还要过几道坎

来源:中国青年报2023-03-20 09:56

  基础研究减负还要过几道坎

  写“材料”争“帽子”仍在困扰青年科研人员

  基础研究相当于科技大厦的“地基”,而从事基础研究的科学家,就是“打地基”的人。无论是全国两会前夕中央政治局对基础研究进行的集体学习,还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全国基础研究经费五年增长1倍”,都引起这些“打地基”的人高度关注。

  近年来,我国对基础研究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都更加重视。但在一些科研人员看来,有的好政策落实情况有待加强。

  在科研过程中,究竟有哪些因素在影响科研人员尤其是青年科研人员潜心静气“打地基”?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近日进行了调研。

  “不少时间花在管理科研上,而非科研本身”

  科研减负专项行动自2018年开展以来,已经进化到了3.0版本。此前有调查显示,近六成受访科研人员认为减负行动有效果,针对青年科研人员“挑大梁”“增机会”“保时间”等方面的相关措施显现成效。

  一些青年科研人员希望,落实减负措施的力度还可以进一步加强。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刘歆认为,比起名目繁杂的奖励和项目,对数学领域的青年科研人员来说,一个稳定、宽松的科研环境尤为重要。

  另外他谈到,为了迎合某些管理部门的要求,往往需要准备各种务虚的文字材料,不少写材料的工作落在了青年科研人员身上,浪费了不少时间——本可以花在科研工作上。

  刘歆认为,有组织的科研对集中力量攻关重大工程技术问题尤其是卡脖子问题非常重要,“这些问题中往往有很多核心数学难题,如何把它们提炼出来,鼓励或者创造条件让有能力的数学科研工作者进入这些领域,攻关这些难题是当务之急。但不能鼓励所有数学领域科研人员都去做有组织科研,那样就很难有真正的创新和数学学科的全面发展了”。

  他告诉记者,对数学研究而言,应该给予青年科研人员更多的自由度,不束缚他们的创造力。“把时间都花在科研上,自然会有成果。”刘歆说,“我们科研工作者理当为国家发展的大局作出贡献,最好的实现方法就是实打实地开展研究。”

  在北京,一所研究院的青年科研人员张锋(化名)的苦恼与刘歆类似。在他看来,国家鼓励青年科研人员多承担项目本是好事,但一些项目的管理流程太过繁琐,难以专注于科研工作本身。

  他举例说,一些项目汇报额外增加了档案归档、数据汇交和科技报告等环节,再加上原有的汇报流程和财务审计检查,“很多时间花在管理科研上,而不是科研本身”。他想好好静下心来做基础研究,但又不得不被这些项目管理流程“耗住了时间”。

  张锋表示,不少人就去雇佣科研助理、财务助理和档案助理,协助申请项目和汇报流程,否则就需要自己去学习和摸索上述的细节流程。他说,对于想专心研究的青年科研人员来说,这些做法其实是一种无奈。

  谈到青年科研人员面临事务性工作较多的情况,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王焰新认为,要给青年科研人员松绑,不断优化项目研究全流程服务,不能让繁文缛节把科学家的手脚捆死,不能让额外的事务性非必要工作把青年科学家的时间占满,持续减轻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事务性负担,让线上办、一次办成为常态。

  “我们很感谢国家越来越重视基础研究。”青年科研人员、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的“李政道学者”李数认为,国家的许多大政方针,包括减负、支持基础研究、目标导向、有组织科研等都很好。

  “关键在于如何做好科研项目执行过程的管理。” 李数认为,给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减负,给他们更多耐心,并不代表撒手不管,只是希望对于需要长期积累的基础研究,要有多元化的和一定灵活度的监督、评价机制。当然,科学家用纳税人的钱做基础科研,也应有足够的责任感、荣誉感和使命担当。

  张锋希望,科研项目管理部门能减轻科研人员身上的“项目管理担子”,继续推进青年科研人员实质性减负。

  王焰新建议,切实落实科研人员减负专项行动,破除“官本位”传统思维,改变“填表式”管理模式,解决检查多、会议多、报销难等问题,让青年科技人才把主要精力投入科技创新和研发活动。

  不拔“唯帽子”针 “冷板凳”难坐稳

  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帽子”问题仍然是一些代表委员关注的焦点之一,热议也延续到了会场之外。

  国家层面, 2018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要求,切实精简人才“帽子”,明确主管部门、用人单位要逐步取消入选人才计划与薪酬待遇和职称评定等直接挂钩的做法;科研项目申报书中不得设置填写人才“帽子”等称号的栏目。 2018年发布《关于开展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的通知》等文件,亦对“破四唯”提出明确要求。全国各省市也陆续发布了涉及科技评价改革的文件。

  一些相关政策已经落地,比如科技部开展了将人才“帽子”作为评审评价指标做法的清理工作,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评审中取消了填写人才称号的条目。

  然而科技界人士关注到,“破四唯”仍然面临一些困境。两会期间发布的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简报显示,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所长曹荣建议,在国家层面出台科学的人才薪酬政策,加大力度治理“帽子”满天飞。全国政协委员、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主任高吉喜提出,实行先“坐板凳”再“戴帽子”的机制,引导科研人员踏踏实实搞研究,有了成果再拿“帽子”。

  “唯帽子”为何仍是“冷板凳”上的一根针?

  北京交通大学教授钟章队观察到,由于论文、帽子等因素对科研人员薪酬等的影响,使得青年科研人员想“破四唯”不容易。

  据中国科技评估与成果管理研究会副会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李志民了解,高校申报各种有形或无形资源时,如学位点申请、学科评估等的评价,仍然需要各种奖项和“帽子”支撑,导致高校和科研人员不能轻易放弃对“帽子”的追求,仍旧需要千方百计地申报各种奖励、拼命争取项目。

  这根针如何才能拔掉?

  2019年12月1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修订草案)》,会议指出各地各部门要精简各类科技评奖,注重质量、好中选优,减轻参评负担,营造科研人员潜心研究的良好环境。国家科学技术奖励随之完成“瘦身”,“三大奖”每年奖励总数从原来的400项大幅削减至不超过300项。

  李志民认为,如果国家能够继续大幅度减少各种政府奖项和“帽子”,把各种评奖主体转移至民间学术团体和基金会等社会组织,或许可以进一步扭转功利化导向。

  此外,李志民提出,当前学术圈对课题的不同种类经费来源有公认的档次区分。经费档次在各类评比中所占权重差异巨大。建议国家能在这一点上做适当调整,认可多元化经费的价值,使科研立项仅关联经费发放,不与其他奖项、帽子挂钩。如此,或许能够让科研回归探索本质。

  王焰新建议要落实分类评价,完善以创新质量和学术贡献为核心的评价机制。比如可以探索以团队评价方式进行总体考核,减少对每位成员的具体考核评价过程,帮助青年科研人员专注学科建设及本领域研究。

  面对绩效考核,“爱因斯坦也要哭了”

  基础研究的绩效考核体系,也是左右青年科研人员能否坐稳“冷板凳”的一大因素。

  2018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要求实行科研项目绩效分类评价。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类项目,重点评价新发现新原理新方法新规律的重大原创性和科学价值、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重大需求中关键科学问题的效能、支撑技术和产品开发的效果、代表性论文等科研成果的质量和水平,以国际国内同行评议为主。

  但钟章队了解到,目前不少大学对人才的薪酬体系设计仍然“唯论文、唯帽子、唯成果”。他举例说,高校等研究机构引进人才,考评绩效往往跟论文的“篇数”挂钩。研究者想要拿到更高的工资,往往不得不去争“帽子”,攒篇数。

  钟章队告诉记者,“但基础研究要做的工作,有的眼前根本就看不到经济效益,也可能10年、8年都不见得能出成果。”

  他说,目前高校科研人员的薪酬体系一般由两部分组成,分别是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前者占比较低,后者要经过考评来确定,“绩效工资占了大头儿”。

  李志民认为,考虑到客观规律,科学探索类研究不宜采用绩效考核管理。

  他表示,2017年,国外3位科学家因LIGO探测到黑洞并合产生的引力波,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但其实早在100多年前,爱因斯坦就在相对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引力波的猜想,之后的一个世纪里很多科学家相继从理论和实验方面进行了探索。

  “真要是算绩效,应该算到谁头上呢?如果要等这个绩效成立的时间,估计爱因斯坦也要哭了。”李志民说。

  他还提出,绩效考核的评价标准是不可逆的,做对了就是正向,做错了就是负向,但科学研究却不是这样,那些所谓“做错的”——被“证伪”的成果也有其探索和试错价值。

  钟章队表示,以绩效考核为主的薪酬体系,并不适合基础研究人员,建议提高基本工资,完善人才的考评机制,让研究者长期坚持攻坚克难,“不需要为五斗米折腰”。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茜 张渺 见习记者 杨洁 来源:中国青年报

[ 责编:战钊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第八届中俄博览会文艺演出架起中俄“文化桥”。

  • 中国海军第45批护航编队完成任务返回青岛。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金塘海底隧道是甬舟铁路全线控制性工程,位于宁波与舟山之间金塘水道下方,全长16.18公里,其中盾构段长11.21公里。
2024-05-17 10:14
据估算,每辆新能源汽车每年减碳约1.66吨,中国2023年出口120万辆新能源车,每年可减碳约200万吨。
2024-05-17 10:10
5月15日,由载人航天工程投资建设、我国首个液体火箭发动机垂直高空模拟试验台考台点火试验成功,试验台发动机具备在千帕级以下真空工作环境中持续千秒的高空模拟试验能力
2024-05-17 10:08
4月29日11时08分,随着世界最大直径高铁盾构机“领航号”刀盘缓缓转动,南通的崇太长江隧道正式进入盾构掘进阶段,这条深潜地底的机械巨龙,将在长江水下掘进11.325千米,崇明岛不通高铁的历史即将终结。
2024-05-17 10:07
立足“三地一区”的战略定位,安徽正在将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区位优势,转化为通江达海、左右逢源的发展优势。
2024-05-17 10:03
在建设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方面,江西将立足自身特色,发挥比较优势,不断推动制造业的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
2024-05-17 10:01
伴随螺旋桨的轰鸣,一辆“空中的士”——旅航者X2正展翅翱翔。看完飞行表演,步入小鹏汇天展示厅,大家对这辆“会飞的汽车”充满好奇。
2024-05-16 10:29
近日,国家卫健委发布了2023年全国健康素养监测结果。结果显示,2023年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9.70%,比2022年提高1.92个百分点,继续呈现稳步提升态势。
2024-05-16 10:26
这对宇宙线粒子的传播、星系气体的动力学和宇宙磁场演化等研究领域提供了至关重要的观测结果
2024-05-16 09:36
近日,前往月球探索的中国嫦娥六号探测器成功实施近月制动,顺利进入环月轨道飞行。
2024-05-16 09:08
《自然》杂志审稿人对此给予高度评价,认为“他们的成果开启了量子互联网研究的新篇章”,“为未来大规模量子网络铺平了道路”。
2024-05-16 09:02
日前,广东省科技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梁勤儒带队上线“广东民声热线”节目,拎着一篮“冻眠”荔枝上台“带货”。
2024-05-16 08:59
既然有“小时”,那么是否也有“大时”?东西方的历法计时方法有何异同?如何看待不同文明之间历法计时的交流与发展?
2024-05-15 17:04
微生物合成天然产物时,大量合成基因仍处于沉默状态,限制了更多新天然产物的合成,这些产物被称为微生物“生命暗物质”。”罗小舟介绍,团队将持续推进菌株的开发改造工作,探索链霉菌在生产抗生素和天然产物等方面的产业应用。
2024-05-15 10:18
十四次全国助残日来临之际,中国残联14日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今年全国助残日活动的主题为“科技助残,共享美好生活”,并介绍科技助残工作进展和科技助残创新案例。
2024-05-15 10:16
为促进数字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市场监管总局近日发布《网络反不正当竞争暂行规定》,将自2024年9月1日起施行。在着力规范竞争方面,《规定》顺应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新特点、新趋势、新要求,完善各类网络不正当竞争行为认定标准及规制要求。
2024-05-15 10:15
研究团队经过大量研究论证过程,为仿萤火虫通信无人机装备了多项先进智能算法及技术,充分确保了无人机集群的智能化和稳定性。”团队负责人介绍,未来,团队将继续在仿萤火虫通信无人机通信距离、速率、稳定性和环境适应性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2024-05-15 10:14
近日,合肥市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监测中心预警了一起因施工作业导致的供水泄漏三级风险事件:在人流量较大的蜀山区金寨路与南二环交口附近,管道长期暗漏,很可能导致路面塌陷。
2024-05-15 10:13
据近期《自然·通讯》杂志报道,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使用机器学习工具创建了一个表现出混沌行为的电子电路的数字孪生模型。结果表明,新方法与线性方法相比,实现了更高的准确度,且比以前基于机器学习的控制器的计算复杂性显著降低。
2024-05-14 10:36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物理学家、HEPS工程副总指挥李煜辉表示,HEPS不是在现有设施的基础上建造,而是从头开始建造。
2024-05-15 10:1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