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探访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探访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

来源:新华社2022-11-14 16:19

  新华社济南11月14日电 题:探访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

  新华社记者张志龙、王阳、高天

  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攻坚克难,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60多年来累计查明金资源量2810余吨,成为全国找金最多的地质队。记者日前就此进行探访。

  在山东省栖霞市城西的果园内,高达20米的钻机发出阵阵轰鸣,它的钻头已抵达地下千余米处探取岩心。机长赵夺胜说:“如今,打一个上千米的钻孔已是家常便饭。”

  今年6月,六队承担的“山东省招远市大尹格庄金矿3000米科学钻探”项目突破原定设计深度,终孔孔深达到3120.35米。这是六队近三年内第三次刷新全国小口径钻探同类型钻孔钻进效率纪录。

  然而,深部找矿曾长期困扰着地勘行业。“国内地表矿和浅部矿越来越少,为了寻找可供开发的金矿资源,我们在本世纪初吹响了‘攻深找盲’的冲锋号。”六队高级工程师鲍中义说,六队人白天翻山越岭、填图测量,晚上回到驻地整理资料、编制报告,“骨头越是难啃我们越不松劲”。

  2005年2月12日,9台钻机在山东省莱州市开始了24小时不间断打孔钻探,寺庄金矿“会战”的鼓点,在漫天飞雪中擂响。由于钻孔质量理想,每打一个钻孔,现场就自发响起阵阵掌声。

  从地下500米到地下3000米,随着钻探深度不断增加的是六队找矿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

  十余年来,六队通过联合相关职能部门、国内高校与科研院所,搭建了工程实验室和技术创新中心,围绕制约深部勘查开采的问题联合研发攻关,借助大数据、高精物探、三维地质建模、深孔钻探等新技术,创新探矿方法,提高找矿效率。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先后攻克了漏失地层封堵、金刚石钻头寿命低等深孔钻探“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难题。

  向地球深部进发,“问金”成果斐然。据介绍,六队成立至今,累计钻探工作量达500万米,累计探明金金属量约占全国已探明黄金储量的五分之一,六队所在的胶东地区也一跃成为世界第三大黄金富集区。

  借助视频连线,记者见到了远在非洲国家苏丹的六队职工张朋。从2021年6月到苏丹至今,张朋先后参与了5个金矿、铜金矿勘查项目。“六队人在实践中展现出踏实的作风、超高的效率、专业的素养,得到了国外合作方的高度评价。”他说。

  像张朋一样离开驻地威海长期在外工作的人,在六队不胜枚举:探矿工程处主任王金平,工作25年间,有16个年头在省外,且多是西北高海拔地区;探矿工程处“90后”副主任李宽,从蒙古高原的低山丘陵奋战到青藏高原北缘的山谷,数年间完成了由钻工到“全国技术能手”的转变。

  2016年11月,李宽来到甘肃省肃北县贾公台金矿区进行钻探施工。由于矿区地层复杂,破碎带、断裂带交替不断,施工过程经常伴随着坍塌、掉块、卡钻等挑战,加之矿区气温低,生产和生活用水极度缺乏,给六队人带来了不小的困难。

  “碰到问题就去钻研,六队人不惧怕任何挑战。”李宽说。在此之后,团队不断调整施工技术方案,优化钻井液体系,用于检测的岩心几乎摆满了矿区现场。在团队的集中攻关下,六队化解了一系列施工难题,在海拔4600米的矿区上展现出开拓有为的担当。

  “在跳出胶东的找矿实践中,六队不仅克服了各种各样的困难,还在与国内外同行的交流合作过程中,大大锤炼了自身的业务本领。”六队党委书记、大队长丁正江说。

  今年2月,“山东省招远市水旺庄矿区金矿勘探”项目入选中国地质学会2021年度“十大找矿成果”,助力招平断裂带成为继三山岛和焦家断裂带之后我国第三条千吨级控矿断裂带。

  “大断裂带成矿,这在当时想都不敢想。”作为第一代“六队人”,86岁的刘振明回忆道,受传统理论的影响,大断裂带视为地质人的找矿禁区。

  1965年冬天,六队在莱州湾东北的三山岛刨开冰雪进行系统采样,发现这是一个与玲珑石英脉型金矿有根本区别的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

  跑野外、下矿井、钻老硐、查资料,从一线实践到理论总结再到工作方法探索,六队人在全新认知中冲破了一道道难关险障。

  1977年,六队地质综合研究组完成了《山东焦家式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地质特征》的科研报告,提出了新的找金理论。1985年,“焦家式新类型金矿的发现及其突出的找矿效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如今,焦家式金矿已成为胶东矿集区的主要金矿类型之一,其资源总量占胶东金矿的87%。

  荣誉和成绩正促使六队不断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坚持绿色勘探,实现“不带走一样东西,也不留下一点残渣”;推动地质工作与资源、环保、旅游等产业深度融合,打造新模式、新业态……

[ 责编:战钊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中欧青年对话会2025”在京举行

  • 山东东营:河海交汇的湿地之城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如今,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可以问人工智能,写作业也可以用人工智能辅助查询信息。正如这名同学所言,生成式人工智能正改变传统的以知识积累和传递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2025-11-18 10:28
11月17日,在水利部举行的“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推动节水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上,水利部副部长陈敏介绍,目前,我国节水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2025-11-18 04:2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创新大会17日在乌鲁木齐举行。会上,干旱区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全国重点实验室、丝路水实验室、昆仑智能装备实验室、
2025-11-18 04:20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评价导向,深化项目评审、机构评估、
2025-11-18 04:25
近日,2025年6G发展大会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
2025-11-18 04:20
这台高能非弹谱仪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利用了中子不带电、穿透力强的特性,能够直接探测到物质内部的微观运动。
2025-11-17 08:56
建立和完善国家公园监测网络体系,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重要实践,是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理念的具体体现。
2025-11-17 04:30
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聚集地之一,也是长三角地区珍贵的物种基因库。
2025-11-17 04:30
近日,我国科研团队在嫦娥六号月背样品中首次发现大型撞击事件成因的微米级赤铁矿和磁赤铁矿晶体,揭示了全新的月球氧化反应机制,为环绕南极-艾特肯盆地磁异常的撞击成因提供了样品实证。
2025-11-17 04:30
在不久前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第37次会议上,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批准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
2025-11-17 04:30
以“智跃无界,开源致远”为主题的操作系统大会2025(以下简称“大会”)在北京举办。
2025-11-14 17:08
我国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用实际行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不断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2025-11-13 07:07
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12日在宜宾市开幕。
2025-11-13 04:55
据估算,太阳每秒钟释放的能量,可供全人类使用约70万年。模拟太阳来产生无尽的清洁能源,也因此成为人类的“终极能源梦想”。
2025-11-13 04:55
日前,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机械研究所、中科合肥智能育种加速器创新研究院联合发布重要成果:全链条机器人育种家“小海”与“海霸设施”小麦快速育种商业化服务平台同步启动,标志着我国在智能育种装备与工程化应用上取得关键突破。
2025-11-13 04:55
日前,记者从全球规模最大的恐龙蛋化石遗址——湖北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数字化档案建设团队正为库藏的每一枚较完整恐龙蛋化石,赋予由“保护区名称—化石产地名称—库藏箱编号—标本编号”构成的唯一“身份证ID”。这标志着该保护区首次实现恐龙蛋化石专属标识管理。
2025-11-13 04:55
困扰无数人的睡眠问题,终于有一部纪录片说清楚了!
2025-11-13 08:55
国家卫生健康委百万减残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吉训明介绍,目前,全国已有20个省份成立减残工程专委会,8个省份正在积极推进。
2025-11-12 07:24
2025年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理论物理学奠基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彭桓武诞辰110周年。
2025-11-12 07:23
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牵头,联合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组成的研究团队,通过对现存及灭绝长臂猿的大规模基因组测序与比较分析,系统阐明了长臂猿科的演化历程、种群动态及其标志性长臂表型的遗传基础,为全球长臂猿的保护行动提供了新的科学见解,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细胞》。
2025-11-12 05:1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