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南开大学团队设计用于烧伤愈合和烧伤后抑郁情绪调节的功能水凝胶敷料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南开大学团队设计用于烧伤愈合和烧伤后抑郁情绪调节的功能水凝胶敷料

来源:光明网2025-01-23 11:03

  烧伤初期炎症反应加剧,往往会导致长时间的氧化应激和炎性疼痛,从而加重抑郁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然而,传统烧伤敷料的主要功能是防止感染和促进组织修复,但并不能缓解烧伤恢复过程中的炎症性疼痛和抑郁。

  近日,南开大学药物化学生物学全国重点实验室/药学院薛雪课题组设计合成了一种自愈合水凝胶H@EFCP,旨在减轻烧伤后的炎性疼痛和抑郁。该研究成果近期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Advanced Science》上。

  皮肤烧伤区域的坏死细胞及其释放的炎症因子会以级联放大的模式迅速激活炎症通路,导致常驻免疫细胞迅速产生炎症介质,进而使更多的免疫细胞被招募到烧伤部位,导致外周炎症升级。具体来说,被招募到烧伤创面的M1型巨噬细胞产生的炎症因子直接刺激感觉神经元,导致包括P物质在内的神经肽释放,从而激活神经网络的信号通路,增加对疼痛的感知。此外,由于烧伤后外周炎症加剧,免疫细胞和炎症介质可穿过血脑屏障,从而加剧中枢神经炎症与疼痛加剧,所以在临床上导致一半以上的烧伤病人伴有抑郁样症状。因此,在烧伤后改善烧伤创面的炎症微环境对于减轻疼痛和烧伤后的抑郁情绪具有积极意义。

南开大学团队设计用于烧伤愈合和烧伤后抑郁情绪调节的功能水凝胶敷料

  图:用于烧伤创面修复和烧伤后抑郁干预治疗的H@EFCP

  基于此,薛雪教授团队研究以羧甲基壳聚糖(CMCS)和聚乙烯醇(PVA)作为H@EFCP的主要结构,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和4-甲酰基苯硼酸(4-FPBA)形成的硼酸酯复合物被用作H@EFCP的交联剂。PVA和CMCS之间的氢键作用促进了水凝胶中双交联网络的形成,从而提高了H@EFCP的机械性能。同时H@EFCP中还加入了普鲁士蓝纳米粒子(HMPB)。在高活性氧(ROS)和低pH值的伤口微环境中,H@EFCP结构中的硼酸酯键和席夫碱发生降解,导致HMPB和EGCG的释放,改善创面炎症微环境并降低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

  据介绍,H@EFCP良好的机械性能,可以防止伤口部位在日常活动中引起的二次伤害。同时,通过重塑创面炎症微环境,可以减轻伤口部位的疼痛感受和中枢炎症,从而降低出现烧伤后抑郁的风险,对处理给患者造成心理困扰的复杂外周伤口(如烧伤、糖尿病足溃疡等)具有积极影响。(蔡琳)

[ 责编:张梦凡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网络中国节短视频征集活动启动

  • 乙巳蛇年“长安灯会”正式亮灯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冰岛基因解码公司科学家完成了一项重要研究。他们绘制了一份人类基因组完整改组图谱,即详尽的人类DNA在生殖过程中混合方式的地图。
2025-01-23 10:19
考古人员在位于湖南省常德市澧县城头山镇的李家岗遗址,发现彭头山文化时期“古稻田”遗迹,这将长江中游早期稻田的出现时间提早到距今8000多年。
2025-01-23 10:14
日前国际学术期刊《大气科学进展》上发布2024年全球海温变化研究报告:2024年全球海表平均温度、海洋上层2000米热含量再一次达到了人类有观测记录以来的最高值。
2025-01-23 10:09
日前,新疆农业大学科研人员李德强所在的研发团队研发出一种新型可注射水凝胶,并将其用于抗癌药物的负载,可显著降低药物副作用。
2025-01-23 10:10
呼吁更多的人转变观念,认识到从“能用”到“多用”再到“好用”的国内装备自主可控,对于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意义重大。
2025-01-23 09:59
记者21日从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获悉,2024年我国规模以上有色金属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9%,十种有色金属总产量7919万吨,比上年增长4.3%。其中,精炼铜、电解铝产量分别达1364万吨、4400万吨,同比增长4.1%、4.6%。
2025-01-22 03:00
《自然·医学》杂志21日发表的一项研究报告称,一种手术植入的脑机接口系统能通过精准侦测和解码瘫痪患者的神经元活动,转为“手指动作”,使其可在电子游戏中自如驾驶虚拟四轴飞行器。
2025-01-22 10:02
近日,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李健带领团队开展的一项研究发现,工作压力正在成为许多“打工人”的睡眠质量“隐形杀手”。
2025-01-22 10:01
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教授林容周团队与合作者提出了一种新的软电子制造方法——粒子吞噬打印。
2025-01-22 09:58
复杂的人体系统内,细胞活动时时刻刻都在进行:运输氧气、吞噬细菌、传递神经信号……要想保证这些细胞各司其职、井然有序,离不开一位特殊的“指挥官”——非编码小RNA(核糖核酸)。
2025-01-22 09:58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指出要“加快养老科技和信息化发展应用”“重点推动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人工智能等技术产品研发应用”。
2025-01-21 15:35
经过数月的延迟,寒冷的拉尼娜气候模式终于出现在热带太平洋东部。虽然它降低了全球平均气温,但也增加了部分地区出现干旱和强降雨的风险。
2025-01-21 15:32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江左其杲及其所在团队,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李欣海及国外合作者,从欧亚大陆其他地区的大量豹属化石记录中识别出了稀有的雪豹化石记录,从而揭示了雪豹特殊的演化之路。相关论文近日发表于《科学进展》。
2025-01-21 15:31
来自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天文学家团队使用大型双筒望远镜干涉仪,在红外波段捕捉到了迄今为止最清晰的活动星系核(AGN)图像,并将研究结果发表在最新一期《自然·天文学》杂志上。
2025-01-21 15:29
20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获悉,位于合肥“科学岛”上的全超导托卡马克EAST装置取得重大成果,成功实现了上亿度1066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再次创造了托卡马克装置高约束模运行新的世界纪录。
2025-01-21 15:25
“雪蘑菇”是在地表突出物体上,拥有较强黏性和附着力的雪花层层累积而形成的,主要出现在水汽充足、降雪量较多的地区。
2025-01-20 10:07
美国互联网科技公司Meta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机器学习系统,几乎可以立即将101种语言的语音翻译成36种目标语言中的任意一种。
2025-01-20 10:02
1月16日,国际小行星中心公布了一颗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新彗星,并将其命名为C/2025 A3。
2025-01-20 10:01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朱立国团队近日在椎间盘退变研究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2025-01-20 09:59
今年上半年,2025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暨人形机器人马拉松将举办,人形机器人将与运动员共跑“半马”,挑战人类速度。
2025-01-20 09:54
加载更多